飘天文学 > 糜汉 > 第二百一十六章 群臣劝进 你我君臣

第二百一十六章 群臣劝进 你我君臣

作者:酱油拌历史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糜汉 !

    当大殿中的阵阵哭声响起之后,整个大殿瞬间被一股悲哀的气氛所掩盖。

    两汉的男子本就情感丰富,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并不适合两汉男子。

    特别是如今广德殿中的大臣,听闻的还是如此的一个巨变。

    虽然刘备亦称王自立,但刘备在《汉中王劝进表》中说的很清楚,他称王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北伐曹操,亦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承担起匡扶汉室的重任。

    不如魏国那般,除了名义上,实际上早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王朝。

    所以听闻大汉亡了的时候,一股身为亡国之民的悲伤情绪瞬间弥漫在众臣心头。

    这让众臣怎么能不悲伤落泪。

    当然大殿中的大臣也有一些心怀二心之辈。

    但他们看到大部分臣子都开始哭泣,他们为了不被指责,只能加入一起哭泣的行列之中。

    见殿中的众臣垂泪哭泣,被这股悲伤气氛所感染的刘备,眼眶亦已经通红。

    他自黄巾之乱从军以来,至今已有三十年左右。首发

    这三十年以来他所怀抱的理想便是匡扶汉室,但他所坚守的三十年的理想,现在却遭受到重创。

    刘备用手抚摸着腰间的衣带。

    当年曹操迎刘协至许都后嚣张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群臣不满,天下生怨。

    刘协欲除曹操,因无实权且宫中曹操耳目众多,只得以密诏方式交于董承密谋举事。

    刘协以自身血书写诏令交于国舅董承,董承将诏令藏于衣带间,顺利带出宫。

    等董承回府后,积极联络忠于汉室之人密谋起事。

    当时在许都的刘备便是其中一位。

    后虽然刘备出许都前往徐州,但是刘协的衣带血诏他却从未曾忘记。

    刘协以血盟誓的衣带诏在董承手中,在董承被曹操杀害后便已经被曹操所毁。

    后来刘备为了时刻警示自己不要忘记刘协的衣带血诏,他便亦用自身鲜血誊抄了一遍衣带诏原文,而后藏于自身腰间的衣带之间。

    多年以来,刘备屡经丧乱,几乎不保。

    但他腰间的这封血盟之书,却一直被他保护的很好。

    只是多年过去,衣带血诏犹在,当年一同盟誓的同伴却早已死去。

    而当年那位敢于发出诛杀权臣诏命的天子,却在权臣儿子的威逼下,禅让出帝位,生死不知。

    这种悲怆感,令刘备一时间泪流满面。

    但是刘备毕竟是雄主,他虽然悲伤,却知道现在不是肆意宣泄个人情感的时候。

    刘备以袍袖拭去脸上的眼泪,随后他威严的声音开始回荡在大殿中:

    「曹丕篡汉自立,汉兴太守上书中,更是谈及天子已经被曹丕残害。

    值此天地变色之机,孤意欲起兵北伐讨伐逆贼,众卿以为如何?」

    说这番话的时候,刘备脸上的悲伤转变为愤怒。

    当刘备的话传入众臣耳中时,众臣口中的悲泣声渐渐停止,而后他们脸上亦纷纷挂上了愤怒的神色。

    面对刘备意欲北伐的心意,有不少大臣纷纷出声应和,但是在众大臣皆应和刘备的时候,坐在众臣之首的诸葛亮却出班拱手对着刘备言道:

    「大王,当此之时,粮草未积,道路未通,且秋收在即,不可贸然兴大兵北伐。」

    诸葛亮作为刘备手下实质上的「丞相」,当他出班说话之后,整个大殿中瞬间安静下来。

    在宽阔的大殿之中,诸葛亮孑立在众臣之中。

    他的脸上亦充满了悲愤,但见识深远的他,哪怕心中再悲愤,却不会让这种悲愤的情绪

    掩盖了他的见识。

    当诸葛亮劝阻刘备现在不可贸然北伐之后,他随即在大殿中说出一句话。

    「曹丕残暴无道,竟敢篡汉,致天下人心沮丧,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当诸葛亮这句话说出之后,大殿中的群臣纷纷对诸葛亮侧目,就连刘备的脸上亦浮现诧异。

    诸葛亮的话语很明显是在劝刘备称帝。

    但群臣纷纷侧目之时,心中亦有着对诸葛亮的敬佩。

    大殿中的众臣皆是有才智之辈,他们知道一旦曹丕篡位称帝,那么刘备的称帝之举亦势在必行。

    否则纵算现在有能力北伐,那么北伐之举亦将师出无名。

    天下间已无汉室,匡扶汉室的口号还怎么能用?

    但是知道归知道,在这敏感的时机,诸葛亮却率先敢出来劝进,不顾将来可能存在的非议,这足以证明他一心为公的作风。

    否则以诸葛亮现今的权位,他想安排几位喉舌为他探路,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诸葛亮站立在大殿之中,他感觉到有不少大臣用审视的目光注视着他,但他却丝毫不在意。

    诸葛亮知道曹丕突然篡汉的目的是什么,他亦也知道若大汉的名号在世间消失太久会有什么后果。

    因为知道,他便不能坐视不理。

    况且据糜旸上书中所言,北方隐有天子刘协遇害的消息流传,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称帝是刻不容缓的事。

    刘备见是诸葛亮率先出来劝进,他的态度陷入了沉默之中。

    群臣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劝进表示沉默,不少大臣的心亦开始活络起来。

    在诸葛亮发言之后,太傅许靖亦出班向刘备建言道:「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

    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

    当此危难之际,大王当应时而出,重续汉基。」

    当许靖出班建言刘备称帝后,整个大殿中的臣子心思越发活络起来。

    诸葛亮乃是大殿群臣中实际权力最高者,而许靖相比诸葛亮,他的实际权力虽然不如诸葛亮,但他的名声可谓是天下闻名。

    不提许靖自身在经学上的突出成就,就说他年少时善于品评人物的本领。

    在他的品评举荐之下,许多名士纷纷开始身居要位。例如荀爽、韩融、陈纪、韩馥、刘岱等,哪个不是名震天下的大名士。

    许靖能举荐他们,而这些大名士亦不拒绝许靖的举荐,足可以说明许靖在天下间士人心中的威望。

    在名声方面,许靖与魏国的三公之二华歆、王朗不相伯仲。

    而曹丕任用这两位大名士担任魏朝的三公,就是在利用他们的名声,为自己篡汉背书,证明自己得到了天下士子的支持。

    所以当许靖出来建言后,越来越多的大臣开始出来劝进。

    这些劝进的大臣中,如诸葛亮与许靖一般明事理者不少,但善于投机者亦不少。

    他们见诸葛亮与许靖这两位大臣都开始劝进,那他们又岂能无动于衷呢?

    但就在大殿中的群臣在诸葛亮与许靖的带领之下劝进时,被劝进的对象刘备却始终不发一言。

    刘备一双英目扫过在场的所有臣子,而后他威严的声音再度发出:

    「传王令给汉兴太守,让他探查天子安危。」

    「待汉兴太守未回报消息之前,劝进事宜不得再提!」

    当刘备说完后,他令众臣纷纷退下,单独留下了诸葛亮。

    在刘备的命令之下,正在大殿中各自引经据典劝谏刘备登基称帝的

    大臣,脸上纷纷流露失望之色,而后他们渐渐都退出了大殿之中。

    群臣脸上的失望之色被刘备所看到,但他却并没有因为这失望之色,而转变自己的心意。

    当大殿中的众臣渐渐离去之后,大殿中只剩下刘备、诸葛亮、以及一直是小透明的刘禅。

    见再无旁人之后,刘备看向诸葛亮,对其言道:「孔明,离孤近些。」

    诸葛亮本就站在众臣之首,离刘备并不远,若是他再上前,那么他便要踏上王阶了。

    君臣之间的阶梯,一般情况下,是一种不可逾越的屏障。

    听到刘备的话后,诸葛亮脸上有迟疑之色。

    他对着刘备微微一拜道:「大王,君臣之礼不可废。」

    见诸葛亮跟他谈及什么君臣之礼,刘备的脸上浮现不开心的神色。

    刘备对诸葛亮道:「当年在新野,你我君臣二人皆是抵足而眠。

    因为此事,云长与益德还责怪你迷惑我,那时孔明怎就不在意君臣之礼了?」

    听到刘备说起这件有趣的往事,诸葛亮的脸上浮现笑容。

    那时关羽与张飞愤愤不平的脸色,诸葛亮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虽然那时刘备的根据地只有新野,与现在威凌天下的汉中王无法比拟。

    那时的他亦只是一小小谋士,与现在大权在握的他无法比拟。

    但那段时间,或许是刘备君臣之间最难以忘怀的时光。

    当刘备说完后,再次对着诸葛亮言道:「到备身前来,如当年一般。」

    见刘备不再自称孤,而是如当初三顾茅庐一般自称备,诸葛亮亦不再迟疑。

    他轻提衣摆,一步步踏上王阶,来到刘备身前。

    当诸葛亮来到刘备身前后,刘备清晰得看到了诸葛亮鬓角间的些许白发。

    他对诸葛亮略有些责备地说道:「往日我嘱咐你多少次,凡事不必事事躬亲,要善于用人。

    子初虽是尚书令,但有些事你尽可委派他,他政略颇佳,是不会有所差错的。」

    刘备责怪的语气在诸葛亮看来,却是一种关怀。

    诸葛亮对着刘备回答道:「臣自出隆中那日,主公问臣何以理事,臣答鞠躬尽瘁而已。」

    「往日承诺音犹在耳,臣不敢一日或忘,亦不敢一日有所懈怠。」

    听着诸葛亮的回答,刘备发出一声叹息。

    刘备是在为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担心。

    刘备因何叹息,诸葛亮清楚的很,但他现在没有时间关心自己的身体,他对着刘备一拜道:

    「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

    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诸葛亮再次劝言刘备应当继位称帝。

    听着诸葛亮的劝进之语,刘备依然还是摇摇头。

    论知人心者,刘备乃是当世翘楚,诸葛亮所言他又岂会不知呢?

    方才众臣脸上失望的神色,他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刘备并非迂腐之人,但他有着自己的考量。

    刘备对着诸葛亮言道:「一切等子晟回书,若情势危急,我亦不会再推迟。」

    在刘备说出这番话后,诸葛亮心中稍安。

    而后刘备起身,他带着诸葛亮下了王阶,一路走到大殿门口。

    犹如小透明的刘禅亦步亦趋的跟在二人身后。

    当来到大殿门口后,刘备望着北方对诸葛亮言道:「当年我在许都时,天子曾召见过我。」

    「那时虽然有曹操眼线遍布左右,天子心中言语无法尽舒。但我看的出来,那时天子眼中尽是恳求之意。」

    「天子希望我这个名扬天下的汉室宗亲,能救他出囚笼。」

    「后来我投奔景升,虽然我那时兵微地寡,但无时无刻不想着北伐许都,救出天子。

    虽然景升数次不许,但我孤军北伐,为的就是不辜负当时天子的恳求。」

    「如今我占据荆益,麾下带甲之兵十万,战将千员,大举北伐在望,可为何上天却不给我多一些时间呢?」

    刘备说到最后,语气中流淌着浓浓的悲伤之意。

    苍天待他何其不公,每当他快要接近自己的理想时,总会有突发事故打乱他的计划。

    刘备的言语令诸葛亮亦陷入了沉默之中。

    这个疑问,饶是聪慧过人的诸葛亮亦无法回答。

    或许正如当年司马公所感慨的那般:「得主,不得时也。」

    这时刘备转身看向身旁的诸葛亮,他对着诸葛亮问道:「孔明,你见过长安吗?」

    面对着刘备的这个疑问,诸葛亮摇摇头。

    他的前半生一直都活动在东南,对于那座承载了大汉太多辉煌的古都,并未有幸见过。

    见诸葛亮摇头,刘备淡淡言道:「我亦未曾见过。」

    在刘备这么说之后,他的语气突然一转,变得激昂起来。

    「无妨,明年你我君臣一同去见。」

    刘禅在刘备与诸葛亮身后看着他们二人亲密无间的样子,他的眼中散发着光亮。

    他以后与表兄亦会是这样的。

    免费阅读..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