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笛之父文集 !
武冈有我几个文友,因为这是一个盛产作家的地方。
在邵阳文学界有种说法,说隆回盛产诗歌,武冈盛产小说。换句话就是隆回的诗人是前赴后继的,一代又一代;而武冈除了写小说的,还是写小说的。遗憾么?我不觉得遗憾,文学的地域性原本就是这样的,你不可刻意去改变某一种由来已久的格局。只是这些文友多年不见了,他们喝同一江资水成长,多年后,他们纷纷离开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我的脚步一出现在古城,那些从古城走出的文友们就逐现我的眼前了。虽然我没有见过龙世辉,但通过孩提时对林海雪原的阅读,我相信了成功者后面一定有个“贤内助”的说法。龙世辉就是林海雪原的“贤内助”从我这一代人开始算,是没有不知道林海雪原的,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叫龙世辉的编辑花费了几个月时间,作了数万字的修改才使小说问世这个史实却鲜为人知。龙世辉1925年出生于古城的南门口。少时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第19期黄埔军校二分校毕业后又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1952年从该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选拔进中央文学研究所深造,成为第一期第二班学员。在萧殷、张天翼、陈涌等文艺界前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文学理论,并开始文学创作。来到人民文学社做编辑工作后,先后编辑了萧军的五月的矿工、瞿秋白文集、欧阳山的三家巷和苦斗、历史的回声、代价、将军吟以及古华的芙蓉镇等小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27年,从青丝到白发,先生组织、编辑或提供编辑意见的稿件达200部(集)以上。
“杰出的文学编辑家龙世辉,一生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热情助人。”他离开人世后,中国作家出版社如是赞叹。
鲁之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路也是武冈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是文友,其实他更是我的老师。我尊他为老师是当之无愧的——上世纪的1991年,我受小溪流杂志社的邀请,参加了在绥宁县的一个儿童文学创作笔会。鲁之洛亲自给我们授课,他的嗓音很大,但大不过他的酒量,在当时我们这些文学小青年心目中,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无奈自己才疏学浅,想学的没有学到手,想求的更是没有边际。不像老师,五十年能出版长篇小说、短中篇小说集、儿童文学小说集、散文集、长篇传记文学等18余部计六百余万字。我承认年岁是一笔财富,但这样一笔文化的财富,就算我也摸爬滚打个五十年,也只能是我一生的梦想罢了。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当文学编辑的刘虔是唯一以诗走出武冈的了。可以说,我是伴着他的诗歌而成长的。幼时的我,和别的文学爱好者一样,课堂里更多的时间是跟着他去把文字分行分段。虽然最终告别了那些火热的语言,但我没有后悔,我知道了生活同样可以诗一样地过下去,过得自得其乐,过得像老师的散文诗集春天,燃烧的花朵、心中的玫瑰、思恋之声、夜歌、大地与梦想一样热情洋溢,激情澎湃。
“无论天上的风云怎样变幻,地上的花树怎样凋残,我的生命之根,却从没离开过故乡,我的根依然深扎在故乡的泥土里。”
老师虽然没有教我写诗,但教了我怎样热爱自己的家乡。
潘吉光是扶我走上文学之路的老师。当年,和众多的文学青年一样,在文学的门外徘徊游荡,找不着北的我一度丧失了对文学的信心和勇气。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褪色记忆经老师的斧正,在湖南文学面世了。当时,老师还在湖南文学杂志社担任主编。他不仅是一个编辑家,还是一个作家、文学评论家,属于难得的“三栖”人物。老师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做编辑,之余,也创作,且著作颇丰,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夜阑人静时、长篇小说黑色家族等。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生活的画面,让我们窥见了人民的悲欢和生活发展的轨迹,更看到了三湘四水的风情和它的儿女们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我和老师曾于武冈邂逅过,距今也有十余年了,听说老师退休后一直定居珠海,如果可能,我会去做一专程拜访的,相信老师会接受。
从武冈一个叫荆竹镇公堂村走出来的周宜地,也是当代武冈文学界的代表性人物。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周宜地,早在上个世纪的1972年便开始文学创作,出版、发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红蛇、父亲的寓言、月迷津渡、九癫子说书、黑光等300余万字的作品。周宜地打着赤脚从芬芳的泥土中走出,所以作品大都以湘西南巫楚之地为背景,注重生活写实与巫楚文化气息,追求厚实、凝重、压抑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氛围,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遗憾的是我没有和周宜地有过正面的接触,听说他为人非常诚恳,他没有离开武冈之前,团结了很大一批武冈的文人,并且常常聚会,谁有作品发了,首先得拿出一部分稿费来庆贺的。那些久日拿不出稿费来请客的,自然会暗地努力。这种良性的竞争,使当代武冈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曾维浩和张小牛就是在这种浓郁的文学氛围中杀出的两匹黑马。在我的印象中,1962年出生的曾维浩属于倜傥的一个才俊,曾经为武冈文联的干部,现供职于广东珠海市文联,任珠海杂志主编,广东省签约作家。自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同年在十月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以来,中短篇小说集凉快、散文随笔集灶台上的玫瑰、长篇小说弑父等引起了评论界的极度关注。弑父是一部奇异之作,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如果说生活可以促成一个作家的话,那么玉汝于成的张小牛便是生活磨砺出来的最典型的一个了。经历丰富、艰难竭蹶的张小牛在没有离开武冈前,命运勘称曲折:下过放、做过国营饮食公司的营业员、文联干部、直到1990年作为人才调入娄底市文联。张小牛现为娄底市作协主席、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理事。发表中篇小说26部,短篇小说近百篇,散文随笔百余篇,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山里有条弯弯河、长篇小说秘方。
黄三畅、唐谟金是至今留守在武冈本土的两位老作家。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武冈二中当语文教师的黄三畅,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出版有禁忌等中短篇小说集2部,曾获羊城晚报、青年作家等报刊创作奖,多篇作品被一些选刊选登。黄三畅平常纳纳无言,但言出必有惊人之处。在市文联主席任上退休的唐谟金,能写诗歌、曲艺、散文、小说,传奇故事,国内百多家报刊发表五六百篇,二百多万字,有的入选文集、选刊和当地乡土教材。出版有梦中的灯火等散文集2部。他的作品主题有一定深度,语言朴实、生动、老到。作为干部,他是当地文化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业余作者的良师益友,对业余作者的创作乃至工作都十分关心,为业余作者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精力。
诗人熊烨不可不在此一提。熊烨早在1982年便开始诗歌创作,那时他还是一名农民乡干部,其诗,也充满了泥土气息。我最初对他的认识,是因为他在组诗老所长的一年四季之冬里这样写老所长:——老所长说:/坐在火炉旁看年报是一种享受//生一个火/然后坐在旁边翻年报/火是暖的/年报是暖的//随手合上窗子/把冬天关在门外/藤椅挪一挪若无其事地微笑/薄薄的镜片在看年报上的风景//深深地呵一口热气/报表上有季节风模糊地刮起/其实毋须再去翻动/老所长/哪一个格子里不是你重叠的脚印之后,熊烨以夫力的笔名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湖南文学等报刊发过小说、诗歌,数量不多,但可谓件件是精品。
一个地方文学事业的发展虽然得益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如果少了一种氛围,少了一份执著,留存与世的,只能是一片空白和遗憾。
多年以后,古城还能有我的文友继续走进我的笔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