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东方冕文集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敬仰之情来到宋慈长眠之地,拜谒这位提刑、智臣。敬仰他不在于他的官职,而在于他撰写的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洗冤录集和官品。几百年来,因有了这本法医学专著,不知有多少奸佞之人被绳之以法,不知有多少含冤之人得以昭雪,不知又有多少冤魂得到慰藉。写出这样一本明灯似著作的智者,不得不令人高山仰止。
宋慈,字惠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生于福建建阳县童游里(今建阳市童游镇),卒于1249年,长眠于建阳崇雒乡昌茂坊的祖地。我与友人一行徒步向宋慈墓靠近。通往墓地甬道的两旁翠柏成行,地上枯萎沉默了一个冬季的各种野草,纷纷露出崭新的绿意。展现在眼前的宋慈墓封土堆为石砌圆形,肃穆壮观,是1980年代建阳县政府拨款按照岳飞墓的样式修复的。重修宋慈墓之时,墓碑题词却存在瑕疵:“宋慈惠父之墓。”“惠父”是宋慈的字,而不是名。古人名与字同时出现,都要标注字“某某”规范是“慈字惠父宋公之墓。”这是宋理宗的御书,出土的断碑就是这么题写。墓旁立一题刻为“业绩垂千古,洗冤传五洲”的石碑,为中国法医学会学者、专家到此祭祀宋慈时所立,表达学者对宋慈的敬仰之情。墓地周围古树拥立,翠竹亭亭;凤山岭三面田畴数里,阡陌纵横,视野开阔。这样坦荡的环境,长眠爱民、襟怀磊落、品质高节的良臣忠骨也是其所,相得益彰。
宋慈生在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其父宋巩曾任广州节度使推官,在崇雒创办了书院──萧峰精舍,教化当地乡民的子弟。在书香氤氲的氛围里里,聪颖的宋慈从小就奋发好学,师从朱熹弟子,名儒吴雉。宋慈20岁进入当时最高学府太学学习。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上并非一帆风顺,屡败屡试,直到32岁时才考中进士。这一挫折,磨砺了他的意志,为他走上仕途,以民为本,终成为一代良臣奠定了精神基础。就在他准备实践“济世安民之志”、即将赴任浙江鄞县县尉之际,又因其父去世在家守孝而未能出仕。这一耽搁就是9年,直至年愈不惑宋慈才出任江西信丰县主簿,正式踏上仕途。此后,宋慈出任过知县、州通判、提点刑狱公事、知州军事、知州、经略安抚使等职。他为官二十余载,无论是任负责一县治安的县尉,还是任相当于现在省部级职务的经略安抚使,都能克勤克俭、秉公执法,口碑载道。
宋慈是一位百姓所爱戴的好官,被当时老百姓传颂的事迹很多,但斗转星移许多故事都在时光的沧桑中沉寂消失了,现已无法一一明知。然而在有限的文字记载里还是能管窥一斑。一则讲的是他敢为民言,求灾民于水火的事。宋慈赴南剑州(今南平市)任通判时,正遇饥荒,米商乘机囤积居奇、抬高米价,致使百姓纷纷饿死,宋慈向朝廷建议实行“济粜”法,把居民按贫富程度划为五等“赤贫者完全济助,较好者半济,最好者不济,上者发其存粮之半而济人,最上者则尽发其存粮而济人”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结果“众皆奉令,民无饿死”使灾民得过荒年。宋慈也因“劫富济贫”之举,声名远播。另一则讲的是运用智慧维护法律、伸张正义、惩治邪恶事。宋慈到广东就任提点刑狱之前,广东旧吏多不奉行法令,有的疑犯被关在牢里数年也没对其审理。宋慈到任后,深入现场察访调查,清理了一大批冤案、错案、悬案,短短八个月之内,审结了二百多个案件,积压案件清理一空。宋慈为官以济世为民为己任,敢说敢做,不屑与徇私枉法、假公济私之辈成为一丘之貉。他玉洁冰清,忠君爱民之心,可昭日月。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宋慈还是一位“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和善于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的学者型官员、智者。他四度出任法官,对狱案取“审之又审”的严肃认真态度,着重实地检验,并总结了宋及宋以前的法医知识,结合本人心得,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和栉风沐雨的勤奋,于淳祐七年(1247年)编成洗冤集录5卷,在验伤、验尸、血型鉴定、检骨、死伤的鉴别、毒物的分辨以及急救法、治服毒药方等,均有记载,成为世界法医史上第一个留下系统著作的法医学专家,洗冤集录比西方国家最早的法医专著、意大利人菲德里的著作早350余年。在这本书里记载了我们所熟悉的晒镰刀找真、凶蒸骨验伤的案例。在洗冤集录的序言中宋慈写道:“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在宋慈眼里,检验出事实真相之于法医,是凌驾于任何之上的追求。
洗冤集录成书后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刑、法官必读书。它还漂洋过海、沐浴沙漠戈壁的朝晖夕阳走出国门,将东方的智慧撒播在异国,并在那里生根发芽,惩奸除恶。洗冤集录先后被译成法、英、荷、德、日、俄、朝鲜等多种文字,前苏联出版的法医学史把宋慈像置于卷首。洗冤集录的精华跨越国界,穿透人种,随岁月的流逝愈发放射出万丈光芒。宋慈本人也因此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好官、知者,在史册上却是寂寥的。堂堂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对宋慈未著半字。清陆心源编撰宋史翼补续了宋史,才把宋慈列入“人物志”清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摘要介绍洗冤集录,却对“宋慈始末未详。”明嘉靖建阳县志,仅存6个字。清道光建阳县志,只有百余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大学历史系的中国通史,九十年代末北大出版的中华文化之光,也没有宋慈名录。今人对宋慈的了解主要通过两篇文章,一个是宋慈好友、“爱国词派”代表词人之一刘克庄为其写的墓志铭宋经略墓志铭,再一个就是清代陆心源编写的宋史翼中的循吏传。宋慈奔丧回家守孝,结识了时任建阳县令的刘克庄。两人皆怀忧国患民之心,常抒慷慨激扬之情,结下深厚的情谊。刘克庄尊宋为兄,对宋的为人、才学、见识都十分佩服。三十余年后,也是宋慈去世十年之后,刘克庄惊闻宋慈逝世的消息,并为宋慈撰写了宋经略墓志铭。原文是:“余(刘克庄)为建阳令,获友其邑中豪杰,而尤所敬爱曰宋公惠父。时江右峒寇张甚,出奉辟书,慷慨就道,余置酒赋词祖饯,期之以辛公动安,王公宣子之事,公果以才业奋历中外,当事任,立勋绩,名为世卿者垂二十载,声望与辛(弃疾)、王二公相颉颃焉。再调信十簿,帅郑公性之罗致之幕,多所裨益,秩满,南安境内三峒首祸臬司叶宰惩前招安,决意剿除,创节制司,准遣阙辟公。”刘克庄写的墓志铭对宋慈的人品、官品及功绩作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宋慈的声望与贡献为什么那么不相称?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宋慈从事的是“贱役”宋朝以前,我国各地衙门就有“仵作”或叫‘行人’。他们替检验官员充当帮手,抬尸体,涂药酒,报伤痕,接触的是常人避之不及的腐肉、血液、斑迹,一向被统治阶级蔑为贱役。宋慈处于宋明理学备受推崇的时代,检验职业的黯淡就似乎顺理成章了。”另一种说法认为第一种的解释有误。因为一是宋慈官位不可谓不重。宋慈很长一段时期从事“提刑官”职务,依宋代制度,提点刑狱司为路级监司,(相当于今天的省)司法机构。“提点”者,主管也。宋代“提刑官”的职能,除了监察地方官吏之外,主要是督察、审核所辖州县官府审理、上报的案件,并负责审问州县官府的囚犯,还审理疑难案件,平反冤狱,并对地方官吏渎职行为进行弹劾,宋朝律定,州县的死刑犯一般都要经过“提刑官”的核准,提刑司成为地方诉讼案件的最高审理机构。“提点刑狱”是直接对中央负责的重要官职。二是宋慈也并未受到蔑视,他的洗冤集录书成后,非常轰动,宋理宗看过此书以后,击节赞叹,下令全国颁行,办理刑案的官吏人手一册。宋慈病逝时,皇帝御书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表彰他为“中外分忧之臣”三是宋慈官任“提点刑狱”是朝庭命官“仵作”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真正的原因应从修宋史的过程中找。宋史全书四百九十六卷,篇幅为二十五史之冠,但其成书时间仅两年零七个月,且修于元朝濒临崩溃的之际,即草率成书,又出于众手,显得结构比较混乱,存有不少谬误,所以遗漏缺失,当然难免。纵观宋史,北宋详而南宋略,循吏传里,南宋竟无一人。按古代修史惯例,宋慈当列在此项。如清代陆心源编写的宋史翼中就把宋慈放在循吏传中。所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史学略说说:“元修宋史,繁简失当,卷数之多,几及五百,一人二传,往往而有。自明以来,屡议改修。”四库提要也说“宋史诸传多不足凭”自有一定道理的。两种观点谁对谁错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然而时至科学昌明的今天,宋慈已被人们全面了解,他的功绩已深深扎根于世人的心田。他的名字千古流芳。
宋慈墓也是寂寥的。他死后落叶归根,一座并不宏伟的墓坐落在凤山岭上,山风为他歌吟,野草为他作伴。几百个青黄交替,时光的双手触摸到了1950年代,崇敬的目光开始眷顾凤山岭。1955年,建阳县文化卫生部门经两次普查,在崇雒乡昌茂坊风山岭上的几十座荒冢中,找到宋慈的“朝天墓”——闽北民间的一种普通墓地。从断碑中,文物工作者确认为宋理宗御书。1957年,省政府拨专款修缮宋慈墓,1961年公布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慈墓最后一次维修,就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占地面积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寂寞了数百年的宋慈再一次受到世人认可和颂扬。
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无其他嗜好,惟爱收藏异书名帖,喜金石刻。晚年更加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虽是后生晚辈,凡有一技之长,皆提拔引荐。他年老有病在身,一切公务,犹亲自审察,一丝不苟,慎之又慎。他于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三月七日,卒于广州,终年六十四岁。宋慈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站在宋慈墓前,我遥望苍穹,我分明看到在群星璀璨的天幕上,他也是一颗闪耀的星,世界之人都看到了他的光亮。
黄沙淘尽现真金,英名千古方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