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
音乐欣赏在最初阶段,主要靠感官对音响的感受,动听的旋律,悦耳的和声,有规律的节奏,起伏的响度等等。
都让人感受到的一种欣愉。
一个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响爱好者大都有这样的感受:首先追求的是音效。一开始用音响器材来重播音乐,是聆听比较音响器材,对不同的重播效果比如节奏、音色、动态等等。
这些关于音响的概念涉及教多。
至于什么内容、复调、赋格、对位,什么是塔兰泰拉,什么是奏鸣曲式,统统不知道。其实不完全是一部份音响爱好者不知道。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乐理概念。
欣赏音乐时,你必须是主动积极的。
你要有自身的体验,这种音乐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按图索骥的音乐欣赏指南,仅仅是协助你加深这个体验,如果想仅凭一本小册子或几篇类似这样粗浅的文章就能学会欣赏音乐,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音乐指南介绍只能告诉你怎样去欣赏音乐。
如果你连一点点音乐的内心体验都没有。
那些介绍指南读得再多也是不行的。
因为没有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教你如何在心中涌出激情或产生欣愉,悲哀或忧愁。
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所在。
恩雅那近乎晦涩的音乐让大多数人听起来宛如天赖之音,可有人听出的梦呓和静穆,这没关系,你的素质和阅历驱使你这样,可如果你面对什么样的音乐都无动于衷。
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音乐不是调味品。
尽管它可以拿来调节气氛,但它绝不是调味品,可现在很多人却把音乐当作调味品,似乎音乐是一个高档神奇的调味品,商店开张、大宴宾客、红白喜事……音乐就象餐厅的胡椒。
当音乐那神奇的声音响起。
它确实可以改变一切。
它可以顿时让你肃穆,可以让你欣喜万分,也可以一下子就让你忧郁千种。音乐这种巨大的感染力是非常神秘的,但你千万别去把音乐拿来当装饰品,这里放一首通俗歌曲,那里来一段萨克斯,就象用那些廉价的塑料装饰品来装饰你的居室。
总之,在欣赏音乐的初级阶段即感性阶段。
你需要的是对音乐魅力的内心体验,不管是优美的旋律,还是迷人的音色或缠绵的歌词,需要是能被音乐感动,只要能被音乐感动就什么都好办了。
被音乐感动。
在聆听音乐时情感体验以及对探求音乐的欲望将驱使你走入音乐圣殿的第二道大门:
理性认识阶段。
如果不经过这个阶段,你仍是一个被动无为的音乐聆听者,尽管你也许会选择音乐,也可能随时都在听音乐,可你仍然是被动的,因为除了你被音乐感动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优美也罢,欢乐也罢,悲伤也罢。
仅仅只是听感上造成你的情绪上的波动而已。
每个人当然可以随时随地的听音乐,连骑自行车上班或者进餐什么的都可以聆听音乐,但此时的音乐仅仅只是给你造成一个屏障,用音乐里那些旋律节奏来隔绝城市的喧嚣和人世的纠葛。
音乐尽管是非常神奇的。
但它决不是调味品,音乐是需要被人聆听的,你真要拿它来做别的用途,如烘托气氛、调节情绪、甚至于拿它来开胃。
那它就不是音乐了。
因为没人会认真地聆听餐厅重播的音响。
更没有人会被某候机厅的音乐激动。
只有当你认真地聆听音乐的时候,音乐才是音乐,因为一件响器如果能引起你内心体验其中必定有某种内涵,这种内涵就是音乐内容本身。
进入到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阶段。
说明欣赏音乐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圣殿的第二道大门中。
大家将认识巴赫、莫扎特,体会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
总之,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中所有著名的音乐家,都将一个个从自己前面走过,让自己认识了解。
而且还将知道音乐构成的要素: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
知道什么是巴洛克音乐,谁是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代表;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怎么不同。
如果不全面地理解音乐,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比如你不知道什么是音色,你就根本无法去理解音乐。因为音色就犹如绘画中那绚丽的颜色,从而决定了丰富的音乐含意。
在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中那个感人至深的主题,其感染力实在让人欲哭无泪,杨明望先生对这个主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这个困倦的心灵,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在无法抚慰的恸哭和悲哀绝望的热潮中,终于投入永恒死亡的怀抱。”如果对音乐没有了解,是不能了解这个主题的深刻含义的。
在理性认识的这个阶段。
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机会或条件去认真系统的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史,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其他一些书籍,来获取有关音乐的知识。
用《名曲赏析》这类型的书。
来对比聆听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乐曲分析、曲式结构、主题提示等对聆听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样一来。
就知道了协奏曲与交响曲在结构上的差别,也就知道变奏曲与回旋曲的不同,甚至让人也许就开始迷上了马勒或是勃拉姆斯,帕瓦洛蒂那高昂激扬的嗓音与阿姆斯特郎的沙哑声可能你也同时都会喜欢,等等。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对音乐了解的基础上的。
所有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内涵,对音乐的了解就是对这些音乐内涵的认识过程,尽管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停留在一个阶段去单纯地探究音乐知识而置音乐内涵于不顾。
借助一些音乐欣赏名曲分析等一些辅助工具。
认真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是必要的。
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了解音乐史,要知道音乐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你还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内容如贝多芬和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上的不同风格和思想;另外你还需要知道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比如曲式。
其实曲式就是乐曲的形式。
在曲式中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奏鸣曲式。
一般说来,在古典音乐的曲式中,以奏鸣曲式为最多。
奏鸣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乐曲的基本形式,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大都采用的是这种形式,奏鸣曲式有一个乐章,也有三至四个乐章的,曲式当然不仅仅只是奏鸣曲式,曲式还有很多种,如变奏曲。
音乐欣赏还应该了解主题。
音乐中的主题是至关重要,在一首乐曲中,一个聆听者必然牢牢记住这首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形象。
它的变化对比发展等构成了音乐的全部内涵。
所以在聆听音乐时一定要学会记住主题,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那个孱弱敏感的青年艺术家主题音乐形象,从乐曲的第一乐章一直贯穿到第五乐章,且每个乐章都有其不同的变化,从一开始温柔纯真到最后的怪诞疯狂,仔细聆听这个乐曲对理解主题比较有帮助。
如果在聆听音乐时连主题形象都听不出来。
就没办法去很好地理解音乐。
当然,音乐的主题不象视觉上的形象那样鲜明清晰,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一出场,你就知道了电影的全部过程中一定是以他为主。
小说也一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是一个对比的主题,两个主题形象的关系对比发展贯穿整个小说,尽管也有其他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和贾府众多人口。
但主题形象却依然是贾宝玉与林黛玉。
音乐里主题形象其实也是如此。
只是音乐里的主题形象不会象电影小说里那样鲜明,在一首乐曲里,音乐形象也有许多,但不管再多它们全都是围绕乐曲的主题形象的。
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有很多其它的音乐形象:
悲哀、叹息、撕杀、凶残、深沉的思考与坚强的信念、光明、胜利,甚至还有忧郁与彷徨,但这些都是由对比的主题形象而产生的。
所以,在认真聆听音乐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主题,就象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说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这样你才能在一遍音乐的轰鸣声中找到那个时刻变化的主题形象从而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在欣赏音乐的这个审美过程中。
除了曲式,还有诸多的因素,如节奏、音色等。
仅就节奏而言,音乐的最初的起源应与节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节奏产生的韵律美使原始部落至今仍在信奉。
不同组合的强弱快慢节奏以及多次重复能使节奏产生出非常巨大的内涵和韵味,让人疯狂或痴迷,没有人会拒绝节奏。
在音乐中节奏的表现形式是节拍。节拍通常用小节线和节拍符号来表示,如3/4,就表明这是三拍子,每一拍为四分音符,每一小节内有三拍,第一拍为重音,后两拍为弱音,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圆舞曲的节奏型。
改变重音的位置会引起一些崭新的变化。
把两个以上不同的节拍组在一起又将形成新的复节奏,就这样,无穷无尽的节奏就形成了我们音乐的组成要素之一。
仅就节奏而言。
一个欣赏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它而不是靠分析。
整体的音乐欣赏也是如此。
说起节奏还不得不提及诸如《哥利高里圣咏》之类的自由节拍的音乐体裁。
在许多宗教早期音乐以及东方音乐中经常都有一些无节拍要求的音乐,其实这种自由节奏的音乐对节奏的要求更为精确的,只是这种精确已无法用节拍记号来标注它,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对它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