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第290章 琉求之战(二)

第290章 琉求之战(二)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呸,马德,怎么不往前冲了?”众人看着停在一箭之地的五千余名蛮夷大军,觉得似乎有点不对劲。

    的确不对劲,按照蛮夷以往的打法那都是一窝蜂的向前冲,今天居然停了下来。而且位置极佳,正好超过了弓箭的射程。

    “大哥,要不要用床弩干他一炮?”一名小校啐了一口老痰,指着排在最前面长得像一个圆桶似的蛮夷头目说道。

    “四弟,不要慌,蛮夷人多势大,且观察一下再做计较。”

    蛮夷大军连件像样的铁制兵器都没有,至于说铠甲,想都不要想。

    此时的蛮族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所以说蛮夷大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多高。

    但是别忘了,渡海而来的汉人毕竟人数有限,死一个真就少一个了。

    刚刚渡海而来的时候,除了极少数人员之外都是没有打过仗的,可以说最开始的时候汉人损失惨重,几乎家家披麻戴孝。

    后来还是在赵县令的带领下,打造兵器,挑选精壮组建新军,并且从十万百姓中选中了眼前的这位颇有一些本领的王将军作为新军统帅。

    建造城池,搭建房屋,抢占良田,训练士兵。赵县令为了百姓们的生存,甚至下达了全民皆兵的告示,经过三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蛮夷被基本压制。

    至此,新城百姓才逐渐占据了上风。

    不过,这种情况仅仅是在琉求北部这一小片地方罢了。事实上,整个琉求岛依然是蛮夷的天下。

    此时,王将军再一次环视四周,新城将士们早已经列阵完毕,一个个披坚执锐,一枚枚寒光闪闪的枪头伸出战车之外,指向前方。

    防守,可以有效的避免伤亡。特别是这位王将军上位之后,汉人每战几乎都是以防守为主。

    弓箭手们则在县丞李双的带领下,张弓搭箭,时刻准备着将箭雨射向随时有可能发起冲锋的蛮夷大军。

    新城将士们剑拔弩张,严阵以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蛮夷大军却远远地站着,一步也不向前走。

    “王将军,蛮夷大军一动不动,是否有什么阴谋?”县丞李双问道。

    王将军眉头紧皱,放眼望去,整个蛮夷大军之中一个个穿的破破烂烂,基本上都是用兽皮围成一圈,光着膀子。

    当然了也有个别穿着粗布衣服的。

    排在最前面的居然还有人手持铁叉,还有一些简易的弓箭。

    显然,这些都是蛮夷大军中的精锐所在。再往后面看,什么石锤,石刀,甚至还有手臂粗细的木棒,武器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数十柄铁叉排在前面,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这些精良的武器明显是从进攻新城的时候缴获的农具。

    蛮族虽然落后却也不傻啊,居然知道这玩意儿捅人还是比较厉害的。

    “不好!蛮夷有诈!”王将军道。

    “有诈?王将军的意思是?”县丞李双问道。

    “李县丞,你看,蛮夷列队完成却久久没有发起进攻,必然是在等待时机。”

    “等待时机?王将军,此间可是通往新城的唯一通道,蛮夷难道还想调虎离山不成?”县丞李双惊愕道。

    邑之有丞,所以协替其长,治一邑之政。

    县丞作为一县之中的副长官,秦汉时期便已设置。其职责主要就是协助县令掌管一县之事,可以说其职责和县令是重复的,故而其地位有些尴尬。

    宋朝设置县丞的目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县令或者其他官员出差之时,临时处理本地政务。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般来说,为令者是不会把手中的权力下放给副手的。作为一把手的县令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愿意看到县丞过多的干预本县事务。

    县丞这一官职从设置伊始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到了唐代就更加明显了。

    韩愈在其散文《蓝田县丞厅壁记》中,描写了崔斯立任县丞时所作所为。通过行文署名这一件事情,描述了唐代县丞无所事事,形同虚设,消磨意志的真相。

    “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县丞乃朝廷命官,地位很高,然其势力还不及主簿这种小吏。

    到了宋代,县丞们更是整日里闲暇无事,直接吟诗作赋去了。

    虽然宋朝曾多次颁布诏令,要求县丞、主簿、县尉每日必须去长官厅议事,以达到一种“令有疑必咨于丞,丞有言必忠于令”的效果,其实没啥用。

    虽然朝廷有诏令,但真实的情况不过是县丞进去之后作个揖,坐一会,喝杯茶,然后就直接退出去了。

    但新城的情况又不太一样,赵县令既要安置好百姓,又要面对蛮夷无休止的进攻,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

    眼前的这位李县丞平时既要管城外的农事,又要配合王将军共同抵抗野人的骚扰。

    城内则主要是由赵县令负责,在严重缺少能人的情况下,可以说整个新城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小头目们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着。

    无他,只为了生存下去。

    “李县丞,某感觉蛮夷正在等高山族。”王将军道。

    “什么!”王将军的话令李双大吃一惊。

    此时的李双看着眼前由男女老少组成的五千余人的大军,心情更加凝重了。

    高山族作为这一带最大的部落,人数更加众多。远不是眼前这个名叫平埔族的小部落可以相比的。

    宋朝时期,琉求岛上的土着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山族,一类是平埔族。

    现代科考已经证实,早在两三万年前,宝岛和大陆是连为一体的,中间并没有海峡的存在。

    在远古时代宝岛和大陆是连成一片的,整个宝岛更像是一个半岛的存在。

    到了一万多年前,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两岸之间依然存在着一条弯曲的陆地通道可以直达对面。

    这个陆地通道就如同一座“长桥”一般联通两地。

    这便是远古时期着名的“东山陆桥”。从福建路的东山岛向东偏南一直蜿蜒曲折,到达琉求南部地区。

    一百万年间,海平面下降超过40米的情况至少有七次之多。也就是说“陆桥”至少出现了7次!

    距后世8000多年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渐开始上升,整个“陆桥”才彻底被海水淹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便形成了后世的这般面貌。

    也就说至少在五万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宝岛已经有人居住了。

    这一批最早进入宝岛的居民,属于北京人的后裔。而这些南迁的北京人的后裔便是通过大陆架走着进入宝岛的。

    这个大陆架便是后世人人皆知的那条海峡。

    包括琉求岛上的一部分野生动物,也是通过大陆架或者“陆桥”走过去的。

    后世,在台东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数千件石制品,这些石制品无论形态还是用途与大陆同期出土的石制品没有什么差别。

    考古学者更是把清流人的牙齿化石和左镇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两者都属于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同宗同源。

    试想一下,在两三万年之前,人类还没有任何船舶制造技术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渡过最窄处都有130公里宽的海峡?

    高山族主要生活在琉求岛东部高山之上,这个部落并不会耕种,属于远古时代从大陆迁徙过来的,平时以打猎、捕鱼为生。

    高山族其实并不是特指某一个民族,她属于琉求岛本土少数民族的统称。到了后世,还保持着一些固有的风俗与语言。

    所谓“平埔”就是平地的意思,平埔族指的是生活在琉求岛西北平原上的土着,也是一种统称。

    在数百年的时间内,逐渐被迁徙到琉求岛上的汉人所同化。

    平埔族的文明程度要远高于高山族。

    三年多的战争主要发生在琉求岛西北部,新城损失惨重,但平埔族损失更加惨重,以至于连个像样的兵器都没有了,穿着跟个野人似的。

    新城百姓和平埔族的矛盾显然要比高山族大得多。

    无他,双方都在争夺西部平原地区。至于说东部山区,居住在新城以便躲避蒙元的这些汉人是不愿意去的。

    山沟沟里能种出来几颗粮食?没有粮食,对于汉人来说那绝对是灾难性的。

    “王将军,你是说平埔族大军在等高山族援兵?可是,这几个部落长期以来一直互相攻伐,怎么突然间就联合起来?”县丞李双虽然不敢相信,可还是大吃一惊,脸色一片苍白。

    “某也不知道,但某有一种感觉,用不了多久其他部落的援兵必然赶到。唉,希望是某杞人忧天吧。”末了,王将军长叹一声。

    “这可如何是好?”王双用急切地语气问道。

    倘若撤退把敌人引到城门下,新城将士依托城墙倒是可以抵挡这群战五渣。但问题是,此时新城将士们身后不远处就是农田,一旦撤退,刚开始生长的小青苗必然被这些野蛮人彻底摧毁。

    没有了粮食,新城百姓能不能熬过去很难说。

    “将军,不如先撤到后方两处军堡之中。”县城王双道。

    为了拱卫农田,新城百姓在这段狭长地带的边缘位置,修建了两处军堡,一曰:“新堡”,另一个名曰:“安堡”。

    “新安”,其意自明。

    两处军堡互为犄角,并且常年驻军,遇到紧急情况还可以随时接应正在田里劳作的百姓们。

    这一次王将军之所以出兵,主要原因还是犯了经验上的错误,单纯的认为蛮夷战斗力不强。

    并且在没有任何情报来源的情况下,意图通过一场野战好好的杀一杀蛮夷的威风,顺便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可以说一向稳重的王将军这一次有些飘了,或者说有些心急了。

    “也只有这个办法了。”王将军简单思考一下,认为只有徐徐撤退才能更好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