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造化大宋 > 番外六

番外六

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造化大宋 !

    “锵锵锵锵锵!”

    一阵急促的锣声响起, 自村口燃起了火龙,顺着田埂蜿蜒。不知多少人举着火把,扯着渔网,在田边严阵以待。

    “今夜当真会来吗?”

    “会来吧?听说前日临县就遭灾了……”

    “这法子可管用?”

    “青天老爷说的, 自要依着做。总不能见庄稼被啃光吧?”

    “万一蝗神降罚……”

    “俺又没惹着蝗神,偏要来吃俺地里的庄稼?反正俺是不答应的!”

    有人畏惧, 有人义愤,还有人相互宽慰, 村头免不了人声鼎沸, 突然,一阵让人头皮发麻的嗡嗡声压住了人声,遥遥自远方传来。随着声音,连天的乌云飞了过来, 铺天盖地, 遮云蔽月。夜色昏昏,瞧不真切, 更显得那景象瘆人。

    站在人群旁的衙役立刻叫道:“虫儿来了!都护好头脸, 扯网!”

    随着这喊声, 头上包着衫子的农人们高高举起了网兜,还有更大的火堆在田边点起。在火光照耀下,宛若乌云似的蝗虫倒卷了过来,噼噼啪啪撞在人的头上身上。

    有人惨叫出声, 更多人则挥舞着大网, 想把这群贪食的虫儿拦下。持着火把的卖力驱赶, 不时还有蝗虫似飞蛾一般投向熊熊火堆中。一阵泛着焦味儿的香气,自火堆里冒了出来,倒似炙烤什么美味。可是众人哪有功夫分神,只为了自家田亩拼命捕着蝗虫,想要从虫口中夺下今岁的粮食。

    这般大的蝗灾已经许久未见了,若不是官府派来衙役,指点灭蝗之法,怕不是全县都要遭殃啊!

    而现在,他们手中有网,身边有火,还有锣声和呐喊声壮胆,这要人性命的蝗灾,似乎也能搏上一搏了。

    这一通扑杀,就从深夜忙到了天明。一众村汉又困又累,早起的婆娘已经带上了家里娃娃,赶来收拾残局。

    把网住的虫儿倒进麻袋里,用扫帚、簸箕清理地上的虫尸。这些蝗虫都是能换粮的,官府开了仓,一斗虫换两斗豆,这在灾年可是能救命的,谁敢浪费?孩童们则跑进了田里,飞快的捉着被清晨的露水打湿翅膀,不太能飞的虫儿。他们可是闻到了村口那火堆里传来的隐隐肉香,听说这蝗虫烤了吃滋味不差,能打牙祭的时候,这群娃儿可是最肯卖力的。连村里的鸡鸭都被放了出来,咯咯呱呱扇着翅膀,兴奋的啄食小虫。

    一众人忙碌在田间地头,远处被保下大半的麦田,仍旧在风中轻轻摇摆,泛着让人欢喜的绿意。

    于此同时,一队人马正在匆匆赶赴遭灾的村落。

    “明府,成县传来消息,说是蝗灾已经被遏住了,不必如此赶路。”主簿小心劝道。

    苏轼却没有停下,反倒夹了夹马腹:“灾后要开仓换粮,还要小心蝗虫再来,岂能怠慢?”

    他如今也不是第一次救治蝗灾了,对于官场中的手段,也是清楚明白。抗灾的时候推诿躲闪,救灾的时候中饱私囊,才是这些官吏的常态。他既然担任密州知州,就不能坐视不理。只要他这个上官亲自巡视,下面人就不敢肆意妄为,想来也会更尽一分力气。

    那主簿也知道这位新任知州的脾气,不好再劝,只能一路随着赶路。这次密州受灾的地方着实不少,之前大旱,现在又闹蝗灾,对于这穷困地方的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苏轼不忍见百姓受苦,除了亲自督办灭蝗事宜,还匆匆上奏,请天子开常平仓赈济。

    有了这番安排,灾情好歹受到了控制,不至于让百姓流离逃荒。

    到了地头,苏轼不但亲自去田间视察受灾情况,还跟当地县令一起开仓,让百姓用蝗虫来换粮食。看着虫尸高高堆起,苏轼这才松了口气,对那县令道:“这些蝗虫听说可以晒干磨粉,喂给家畜,家禽,能够增膘。”

    那县令也是忙了数日,原本还打算找个时间把收上来的蝗虫一把火烧了呢,没想到竟然听到这话,不由怔住了:“这蝗虫吃了,会不会让禽畜不宁?”

    前面十数年,哪有这样灭蝗的?少不得也要祷祝一番,先征得蝗神开恩才行。现在可好,不但大片大片的杀虫,还有把虫尸作为饲料,谁不心惊?

    苏轼却摇了摇头:“这可是农事局研究出的,蝗虫皆食稻麦,故而蝗虫粉最是滋养禽畜。”

    连同扑灭蝗灾的手段,皆是农事局研究出的,这些年已经传遍了天下。苏轼出任地方官,可是自信研究过这些农事手段和救灾方略的,如今可不有了用武之地?

    一听这话,那县令赶忙称是。苏轼则不再多言,只是立在衙门口,看那些虽然面色愁苦,但是眉宇间少了慌乱的百姓,牢牢抱着粮斗离去。

    当年在东京城时,他上书直谏,侃侃而谈。然而到了地方担任主官,才发现当日书生之言多么无稽。

    当初他以为农田水利法会伤民力,然而现在看来,水利却是能让一地富足的关键。若不是因贫困无法兴修水利,密州一地何至于遇到大旱就束手无策?有堤坝蓄水,有沟渠引流,遇到灾年至少能保住口粮,让良田不至荒芜。

    而大旱之后又遭蝗灾,更使得雪上加霜。他上报朝廷,减免了灾年的募役钱,让百姓得以喘息。也是到了地方,苏轼才发现募役钱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看着像是加了一重赋税,实则不过是把劳力折成了现银。这些百姓一年辛苦,也存不下什么余财,一旦被征为役力,家道都要中落。换成给钱,挤一挤却还是能付得起,至少家中不会少了一个壮劳力,害得妻儿无依。

    至于保甲法和将兵法,其实也并未损害乡里。反倒能让冗兵问题得以解决,增强大宋军力。原本枯坐书屋,哪能明白这些道理?

    还有那交趾之战。事到如今,苏轼竟然也不觉得有多难以接受了。

    百姓困苦,是因为赋税太高,赋税太高,是因为岁币负累,而岁币负累,是因为被辽夏威逼。他却跟在那些谏官身后,说废立藩国,索要钱粮,有穷兵黩武之嫌。可是打仗不要钱吗?如今交趾覆灭,南边藩国皆来朝拜,说不定能避免不少战端。而该打的仗打过了,难不成还要百姓出钱,为敌国发动的兵马付账吗?

    一想到每年给辽夏的那几十万两的银,几十万匹的绢,苏轼的面色就更沉了一些。在收复的河湟地区开农场马场,在交趾割让的土地建蔗园垦良田,是有以战养战之嫌。但是这举动,总好过效仿汉武,以军事彰显武功。天子开边,是切切实实为了平边患,为了让大宋摆脱四下皆敌的威胁。

    就如朝廷明明在筹备西夏大征,地方的赋税却没有增多,反倒因为新法推行轻敛了不少。王安石为人虽然偏激,那些颁行的新法却也不是毫无道理。因循守旧,排斥变法,难不成能让百姓吃饱穿暖,不偷偷把生出的婴孩弃在草丛中吗?

    想到那自草丛里捡到的四十几个弃婴,苏轼的神色更坚毅了些。他为官,正是为了上报天子,下抚黎民。若是有朝一日当真能扫平边患,免去岁币,这大宋是不是也会富强起来,让百姓安居呢?

    ※

    “文叔兄,密州来信了,是子瞻兄的新词!”一个青年急匆匆跑了进来,把手中的纸条舞的飞起。

    李格非诧异的接过了那张纸,读了起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词!竟是一洗绮罗态,可击节而歌!”

    轻歌曼舞皆不配这词句雄浑,唯有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方能显其意境!自柳七郎而成的小词,今日也要另立门户,自成一家了!

    李格非又把那词句读了三遍,才慨叹一声:“本道密州穷鄙,子瞻兄要失了锐气,谁承想竟如拨云见日,显出不同来。”

    “可不是嘛!此词亦当传唱天下!”那青年兴奋的两眼发光,用力颔首。

    见他这模样,李格非笑了出来:“且不说这词,我正巧有事想问你。少游你来到《日新报》已经有些时日,能写刊首,能撰诗文,还难得有务实的见识。如今你已熟知办报的精要,不知愿不愿接替我这个馆长,成为《日新报》的新任主编呢?”

    秦观一怔,急道:“小子年少,哪能担此重任?文叔兄方才是《日新报》的文胆……”

    听他这么说,李格非笑着摆了摆手:“若比文采,我可大不如你。只是执掌《日新报》数载,也该是放手的时候了。办报虽能显胸中抱负,但我胸中所学,终归还是想报效天子的。”

    秦观立刻明白了过来:“莫不是文叔兄想要应试了?”

    “这一科,我欲上场试试。”李格非颔首道,“原本我还放不下这报纸,但是有贤弟在,《日新报》也算有了交托之人。”

    他这话是真心诚意的。若秦观只是个善写诗词的,他还不放心予以重任。偏偏对方诗词俱佳之余,还是个策论大家。行文锋锐,章法严谨,可谓“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就连写老了刊首的李格非,都有些自愧不如。

    更重要的是,此人善军事,当初一篇《郭子仪单骑见虏赋》,简直让他惊为天人。如今战事一日多过一日,河湟已经不是重点,眼瞅着朝廷积蓄实力后,就该征西夏了。换上这么个新人,必然也会让《日新报》的见解更上层楼。

    这确实是最好的人选了。

    见李格非如此诚恳,秦观只觉胸中也燃起了一簇火,猛地点头:“若是兄长不嫌我文字粗疏,愚弟愿意一试!”

    他又何尝不知这是个绝好的机会?说是小报,然而《日新报》如今已是销量超过一万五份的庞然大物,上至天子,下至黎庶,无不读报。一旦担任报馆主编,他的名声也会如李格非一般传到天下人耳中。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养望之法了。他现在还年轻,没有自信考取功名,何不学李格非一般,边办报,边读书呢?而且有句话不差,这报纸,确实能一展胸中抱负!

    只短短一句,却透着郑重和激越。李格非笑了起来,又低头看向那篇《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句,突然道:“听闻子瞻兄在密州收养弃婴,办起了义学,也该让他写篇文章,刊在报上。”

    听到这话,秦观也笑了:“言之有理!若是此举能传天下,也是功德无量。再说了,密州困苦,是该让子瞻兄得些稿酬才是。”

    这话说得直白,却也正是李格非心中所想。两人不由相视一眼,齐齐笑了出来。

    ※※※※※※※※※※※※※※※※※※※※

    这两天被蚊子吵得失眠,颈椎病又犯了,昨天没校对就发了。今天小修一下,顺便请假一天,没剩下几篇番外了,之后会一口气码完了的。

    苏轼原本十分反对新法,后来出任外地才慢慢发生了改变。江城子一篇,正写在密州任上,也是他诗文风格转变的发端。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浅水炸弹]的小天使:契谖 1个;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西陵悠、发面馒头、20719938、冬冬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素墨萦 30瓶;№49、萌宝儿、nini 10瓶;花间一壶梨花酒 6瓶;研究员塔罗兰 2瓶;&萌新。、圆妞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