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肱股明臣 !
复社大会结束之后,陈渊又在苏州停留了一阵,审查了本地的赋税情况,然后启程去了松江府。
陈渊去往松江府,一来是为了视察一下新近开放的上海贸易港口,二来是去拜访徐光启的外甥陈于阶。
去年时,徐光启曾要陈渊举荐一下陈于阶,虽然陈渊早知陈于阶有大才,可为了谨慎起见,他还是决定亲自见一下其本人为好。
毕竟陈渊也不想提拔了一个像袁崇焕那样的战场天才,官场蠢才的笨蛋,那样不仅害了陈于阶,连他自己也要受累。
十一月初,本该还处于秋季的江南之地开始一反常态地飘起了早雪,连下了好几天,气温也骤然降了下来。
大明的气候已经越来越反常了!
陈渊今天依旧是穿了便服独自出访,踏着一串行迹,在“千里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乡间小路间漫步。
在一处村舍处,他停下了脚步。
“应该是这里了。”
陈渊敲打院门,院中传来了一阵粗莽之音,叫喝着“谁啊?”
不一会儿,院门被打开,陈渊面前出现了一位高猛大汉。
这大汉名叫宋千,是陈于阶的家仆。正史上陈于阶战死鸡鸣山象台后,正是他将其背回埋葬的,之后殉节坟旁,忠义之名流传千古。
“在下陈渊,特来拜访陈于阶陈大人。”陈渊抱拳施礼道。
“来找主人的?”宋千眼神一亮,不敢怠慢,马上将门开出一道。
“既然如此,来客就请进来吧!”
陈渊点头,踏步走了进去。
陈于阶自辞官以后,一直过着普通百姓的日子,每日带月荷锄,好不忙绿。
虽然今天大雪天寒,但他仍是闲不住,坐在大门口一板一眼的编着箩筐,完全一副村舍老农的模样。
“主人,有客来了。”
陈于阶抬头,望见一个着宽衣大袖,衣冠楚楚的士人立在自己面前。
“你是?”陈于阶道。
“在下南直隶总督陈渊。”
“陈渊~”
陈于阶猛然想起去年自己的舅舅徐光启在来信中的交待,言要举荐自己的人不正是叫陈渊的吗?
“原来是陈大人,快,快快请进。”
陈于阶一阵激动,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迎陈渊进到厅堂。
宋千端来茶水,置于台前。陈于阶道:“粗茶热水,大人莫要嫌弃。”
陈渊在外面吹了冷风,正想暖暖身子,便也不讲究什么,端起茶碗“咕噜咕噜”地喝了精光。
暖气入体,身体顿时舒缓了一些,陈渊放下了茶碗,说道:“陈大人……”
陈于阶连止住了他,“大人不要弄混了,叫我表字便可。”
陈渊笑了笑。他们两人同姓,“陈大人,陈大人”地叫着还真容易搞混。
虽然陈于阶年龄比陈渊大些,但陈渊的官位要高的多,所以称其表字也不无不妥。
于是陈渊又改口说:“瞻一虽然辞官在家,但家常农事,可也不清闲吧?”
陈于阶苦笑,说:“要比之大人,还差的远呢!现在新政初立,大人要面对的,可是无数传统官员的政治敌手啊!”
陈渊想不到他闲赋在家,也知道新政,看来其也没少关心朝堂的政治动向。
“瞻一对新政有何见解?”陈渊抱着试试的态度问道。
陈于阶答:“我观大人的新政,无非就是想先从赋税入手,然后行富国强兵的思路。这与万历朝的张居正变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渊不敢苟同,说:“张居正变法,太过激进,吾之新政,乃徐徐前行,以温水煮青蛙之法改造大明。”
“新政虽然是徐徐前进,步步为营,但每步迈的可也不小,就拿阶梯地税法来说,让那些有大量地产的官员多交多少税,他们能答应吗?
现今大人能感到顺利,那是因为当今圣上不似万历皇帝那般怀柔,他有独断乾纲的魄力,排除大臣意见强制推行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但要是有一天大人失去了圣上的依靠,您觉得新政还能继续下去吗?”
陈于阶的说法让陈渊猛然一醒,不禁让他静下来思考了一阵。
宋时王安石变法,也是依靠宋神宗的绝对权威才得以推行。可一但神宗去世,新的皇帝对王安石的变法不再感兴趣,他的变法便瞬间崩塌。
陈渊在制定新政时分了三步走战略,就是借古鉴今避免重蹈王安石的覆辙,可现在看来,他还是犯了。
陈于阶能看出其中问题,说明他不仅才能出众,而且深知为官之道,这正是陈渊所需要的。
“瞻一大才,是否愿意再次出山,助我完善新政,共图大明富强。”
正如当初徐光启说的,陈于阶早有再次出仕,一展宏图的期望,于是当堂站立抱拳,“为大明,某唯有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矣!”
“哈哈哈,”陈渊十分高兴,也拍立而起,握着陈于阶的手说:“吾与公共勉。”
晚上,他们二人就着雪夜,把酒言欢,共商时政,好似多年未见的好友一般融洽。
席间,陈渊感慨地对陈于阶道:“要是徐相见此,一定会十分高兴的。”
不想陈渊话刚出口,陈于阶似想起了什么伤心事,神情顿时暗淡了下来。
“怎么了,瞻一?”陈渊疑惑地问。
“大人还不知道吧,我舅舅已经在年中去世了。”
“什么!”陈渊立感晴天霹雳,手一抖,刚举起的酒杯掉落而下,酒水撒了一地。
“大人没事吧?”陈于阶见他失魂落魄的模样,连忙询问道。
陈渊口里回着“没事,没事”,但内心却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陈渊与徐光启虽然见面不多,但他却仍拜倒在对方巨大学识魅力之下。
正是徐光启的引见,陈渊才得以接触西洋之学,见识更为广阔的天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徐光启也算他的引路老师了。
徐光启之才,非一般政客可比,他的去世,无疑将是大明巨大的人才损失。
陈渊既是因为个人私情而感到悲伤,也是为大明痛失一大才而感到惋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