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www.piaotian.net,最快更新贫家悍女 !
建平三年春,淮南道布政司和他小舅子勾结上下官员克扣赈灾的粮饷,并且囤积粮食抬价出售。
淮南道一斗米的价格由十文钱涨到了五十文,百姓苦不堪言。
陈琰因不愿同流合污,被诬告押送京师,百姓被逼无奈纷纷组织起来,开始抢劫过往的商户。
难民造反闹事的事情传到京师,皇上大怒派监察御史前去调查,没想到布政司的小舅子谢贤竟然胆小的以为是查他贪污的事,连夜收拾行囊打算悄悄逃回老家,结果被造反的难民堵个正着。
难民发现抓的人是谢贤后,你一拳我一脚的竟然把谢贤活活的打死了。
难民头头见打死了官家之人,生怕布政司的老爷报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抢了谢贤囤积的粮食,并且杀了布政司一家,带着难民占领了寿州和庐州中间的何光山,自立为王了。
监察御史半路上就听闻了此事,不敢继续前往,反而是掉头去了青州。他想在青州等待朝廷的新指示,毕竟河南道只有青州是最安全的。
此次来的监察御史叫王永成,他一母同胞的妹妹是当今的皇后,他是太后的侄子,秦仁美的女婿,正经的国舅爷。这个差事也是秦仁美和皇后一手促成的,这是个肥差,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危险。
王永成可不这么认为,他想的是正好有机会去趟青州,寰姬公主可是有钱的很呢,而且还是个外来户。他随便的找点错处,就算是寰姬公主不给他塞钱,青州的其他官员也会孝敬他的,他可是国舅爷。
王永成少年状元,之前任职两淮盐运使,在江南任职三年,虽无大功,也无大错,在两淮赚到了甜头。
如今京师前景好,便暗中使了人,年前调回京师任职。
他在江南早有听闻谢贤此人,知道谢贤身家丰厚才自荐为检查御史。只是没想到谢贤这么无用,被人活活打死了。
王永成可是个惜命的,庐州那么乱,他可不会这时候过去。便重新装扮了一下,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去了青州。
青州各处治理的都很好,建平三年夏,寰姬公主信守承诺还朝廷了十万只飞禽。
十万只飞禽分成了四队,从各州自行去京师汇合。
毫州的那队和王永成的监察队伍擦身而过。
王永成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问道:“前面的是什么队伍?”
监察队里便派了人去打听,打听的人回来禀告说道:“那是毫州前去京师的队伍,那车上装的是寰姬公主还朝廷的飞禽。”
王永成惊讶的问道:”这么多?“
那人回道:”王大人真是会开玩笑,这还算多,听说青州总共出去了四只这样的队伍,这只是毫州的一队。青州那可是富庶的人人都想去的地方啊。别看现在也是闹灾,寰姬公主那可是有钱的主。“
王永成更加确定青州有钱了,想着寰姬公主不过是一个守望门寡,捧着牌位嫁人的妇人,能有多厉害。她手下的人在能干,也比不过他国舅的名头,他决定走一趟青州。
王永成的队伍原本的路线是从京师直接去庐州的,他要改变路线去青州只能北上,离淮南道最近的便是毫州城,可是如今淮南道难民造反,通往青州的各个关卡处的城楼都关闭了。
王永成自持国舅爷的身份,压根就没想过关卡关闭的事,直接带着人去了青州。
毫州的保卫科分科是由郑林坐镇的,虽然郑林年纪在三小中是最小的,但是郑林做事很沉稳,人又圆滑。他既不像吴石容易冲动,也不像李庚那么呆板认死理。
郑林知道监察御史到青州地界后,便下令不许放他们进来,也不许他的人和监察御史的人起冲突。这边让人快马加鞭的去通知寰姬公主。
王永成被拦在了进入青州的第一道关卡上,他非常的生气。
可是人家说了淮南道如今难民造反,他们老早就得了公主的命令关上了门楼,并不是如今才关闭的。
禁止任何青州以外的人进入青州是寰姬公主下的命令。
王永成自报家门说自己是监察御史,是国舅爷,是朝廷派下来的。
青州的守卫只说通往淮南道的这几处关卡要等公主下命令,他们才能开门楼的大门。他们只能派人去通知公主,至于公主如何做不是他们能揣度的。
青州守卫自此便不再理会他们,不管监察队的人如何的叫骂,守关卡楼的人全都躲了起来,不露头反驳也不出面。
王永成气的在关卡楼外搭建了营帐,他就不信了,他堂堂国舅,外加监察御史还进不去青州大门了。
寰姬公主当时正在宋州,她是四处查看遍访,得知了两个钉子户才去宋州的。
青州要建设,必然要征收土地修路盖房,一提到拆迁问题,就有人不配合,哪怕是条件在好,也有很多人不愿意搬迁。
从古至今的钉子户就没少过,虽然有些是政府的待遇不好,但是也有些是那些钉子户可恶。
寰姬怕她的官员使用不正当手段,也怕她的官员因为青州律法受百姓威胁,所以打算亲自去看看。
青州律法,官不能欺民,不能逼迫百姓,要为百姓服务。
所以青州官员一遇到让他们搬迁,人家却不搬的人家,只能束手束脚的。
眼看这里的一切已经就绪,准备要开始动工了,可是动工的重要位置却有两户不搬迁的人家。
青州府衙颁布关于青州建设占地问题,青州府衙都会给予一定的补偿。青州会以三换一,也就是说你有一套房子,房子被青州府衙征收后,青州府衙会给你等同你房子价值的两套房子和等同一套房子的金钱作为赔偿。
大多数人都是同意的,虽然也有不舍祖宅的,但是能为青州做些贡献,他们还是愿意的,再者青州府衙给的待遇也很好,更没理由不愿意了。
毕竟古代一户都好些口子,住的院子也都不大,府衙免费给换新房子、大房子也是好的。